上古时期:20.大禹治水

 大禹治水

b90e7bec54e736d1212fd5279c504fc2d56269e4.jpg


鲧禹治水或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。三皇五帝时期,黄河泛滥,鲧、禹父子二人授命于尧、舜二帝,任崇伯和夏伯,负责治水。

处理洪水

帝尧时,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,百姓愁苦不堪。帝尧命令鲧治水,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,鲧用障水法,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,但水却越淹越高,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。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。

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,召集百姓前来协助,他视察河道,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。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,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,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,疏通了九河。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,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,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,再引入海洋。禹坚韧不拔,勇于开拓的精神,经过了十三年治理,终于取得了成功,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。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,受舜禅让继帝位。夏禹王登天子之位,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,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。禹王子启王是夏朝的继位天子是为王太子。建碑《大禹陵》。

治水期间,禹翻山越岭,淌河过川,拿着量测仪工具,从西向东,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,树立标杆,规划水道。他带领治水的民工,走遍各地,根据标杆,逢山开山,遇洼筑堤,以疏通水道,引洪水入海。禹为了治水,费尽脑筋,不怕劳苦,从来不敢休息。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[1],就离开妻子,踏上治水的道路。后来,他路过家门口,听到妻子生产,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,都不敢进家门。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,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,他已经懂得叫爸爸,挥动小手,和禹打招呼,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,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,还是没有停下来[2]。因治洪水有功,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,尊称他为「大禹」,即「伟大的禹」。

在治水的过程中,禹走遍天下,对各地的地形、习俗、物产等皆了如指掌。[3]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,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。帝夏禹王还规定: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,再外五百里叫侯服,再外五百里叫绥服,再外五百里叫要服,最外五百里叫荒服。甸、侯、绥三服,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。要服,不纳物服役,只要求接受管教、遵守法制政令。荒服,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,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。


e4dde71190ef76c64b285bb29716fdfaae5167b5.jpg

考古印证

从吉尔伽美什到诺亚方舟,大洪水是世界诸多民族远古传说中共有的成分。鲧禹治水是洪水传说的中国版本,整个治水过程改变了黄河中下游文明的格局,为中国进入国家文明提供了契机与条件[参 1]。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至前22世纪,北半球气候大幅降温。文献记载舜派禹伐三苗时,「夏有冰……五谷变化」,气候异常。前22、前21世纪交替时,气候突变,普遍转暖,游牧文明逐渐转向定居的农业生产[参 2]。温度上升加速了冰川的融化,北半球许多河流的中下游聚居区域发生洪灾[注 1]。根据地质学研究,黄河在公元前2050±150年有过一次大变道,由东流(山东入海)转为北流(河北、天津入海)[注 2][参 3][参 4]。这次洪水泛滥影响到中下游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,治水需要一个诸族听命的中央权力来指导,于是鲧、禹被举荐。他们来自洪水影响相对小的中游地区。治水成功后,夏后氏不仅没有放弃非常时期授予的权力,反而集中权力建立王朝[参 5]。这次洪水可能延续了一、二百年,居于下游的商部族首领冥,在夏朝中期[注 3]还会在治水过程中丧命。豫西、晋南的河南龙山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中得到了延续,而洪水前兴盛的山东龙山文化在此时衰落,甚至出现文化倒退[参 6]。史前洪水发生的真实性从侧面证实了夏朝前夕的历史,同时也揭露了鲧禹治水记载中的一些可疑之处。文献归结鲧治水的失败在于堙障,而禹的成功在于疏导,但是堵障洪水是一贯的抗洪举措,不至于使鲧被殛死。屈原质疑,「洪泉极深,何以窴[注 4]之?地方九则,何以坟之?河海应龙?何尽何历?鲧何所营?禹何所成?[参 7]」,无解大禹是如何制服洪水的。疏通九川,开辟九州等浩大工程非人力所及,这种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即便在现代也难以控制,很难相信禹是仅靠疏导河流制服洪水的。大禹在位时,气候好转,季风降雨正常化,植皮恢复,各大河流完成改道,洪灾自然也随着气候的改善而减少,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[参 3]。

注释

^ 冷暖转折时期,东亚季风雨带北移,华北降水量巨增,植皮覆盖率降低导致土壤抗拒侵蚀的能力减弱,增加下游水域的石沙含量,入海口决溢,黄河改道。[参 3]^ 这种局势延续到新朝,公元11年。^ 按照今本《竹书纪年》体系推算,前1840年(杼十三年)。^ 异体字:「填」。^ 《史记·夏本纪》「予娶涂山」司马贞索隐:「《系本》曰『涂山氏女名女娲』,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。」亦称「 女娇」、「 女趫」。^ 《虞书·益稷》篇云:「予创若时,娶于涂山,辛壬癸甲,启呱呱而泣。予弗子,惟荒度土功。」《孟子·膝文公上》:「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」《吕氏春秋》曰:「禹娶涂山氏女,不以私害公,自辛至甲四日,复往治水。」《史记·夏本纪》:「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,乃劳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过家门不敢入。」常璩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:「 禹娶于涂,辛壬癸甲而去,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,三过其门而不入室,务在救时,今江州涂山是也,帝禹之庙铭存焉。」^ 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言:「禹践天子位,尧子丹朱、舜子商均皆有疆土,以奉先祀,服其服,礼乐如之。」

参考资料

^ 王绍武. 「夏朝立国前后的气候突变与中华文明的诞生」. 《气候变化研究进展》. 中国北京: 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. 2005年 (第1期) (简体中文). ^ 吴文祥、刘东生. 「4000aB.P.前后东亚季风变迁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」. 《第四纪研究》. 5月 2004年, 卷二十四 (第3期) (简体中文). ^ 3.0 3.1 3.2 吴文祥、葛全胜. 「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」. 《第四纪研究》. 北京: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 (简体中文). ^ 王青. 「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」. 《中原文物》. 1999年 (第1期): 第34—42页(简体中文). ^ 杨善群. 「大禹治水地域与作用探论」. 《学术月刊》. 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. 2002 (第10期) (简体中文). ^ 王玉哲. 《中国断代史系列—中华远古史》. 上海人民出版社. 2000年7月. ISBN 7-208-03283-1 (简体中文). ^ 屈原. 《楚辞·天问》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