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节目中,高晓松通过六年「混迹」于洛杉矶和好莱坞的经验,更加深入地揭示奥斯卡奖项的游戏规则以及奥斯卡背后的一些故事。
去了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转了一转。第一期,主要说这个。不是说这些电影,电影本身的好坏,许多媒体,包括许多资深影评人,都已经讲了很多。我主要是以这六年在洛杉矶、在好莱坞的一些经验,讲一些背后的操作,做lobby,就是怎么去游说、怎么去公关、怎么去把奖弄到手。奥斯卡其实是个club。你得进入这个俱乐部里面,才能玩这套游戏。
先说我的印象,我感觉今年奥斯卡是一个小年,像葡萄酒有小年、有大年,小年酒就一般。奥斯卡的小年,虽然电影还算好电影,但可以称得上伟大电影的很少。大家过几年会回想今年的电影,我猜可能没有可以被称为伟大的。
从整体来看,这个时代是一个比较平庸的时代,不光是电影艺术,也包括音乐、文学,都处在一个比较低潮的时期。大师有一个毛病,就是来的时候一起来,大家一起出现,就像伟大的电影一起出现一样。所以等不再出现的时候,大家都很平庸,就都很怀念大师辈出的年代:伟大的《克莱默夫妇》(Kramer VS. Kramer,1979)打败了伟大的《现代启示录》(Apocalypse Now,1979),伟大的《阿甘正传》(Forrest Gump,1994)打败了伟大的《肖申克的救赎》(The Shawshank Redemption,1994),然后伟大的《英国病人》(The English Patient,1996)打败了伟大的《冰血暴》(Fargo,1996),也是我最爱的科恩兄弟的伟大电影没得着奖。那些年的奥斯卡,大年就能看到大师辈出,伟大的电影成堆出来,以至于好电影都无法入围。到了现在,大师虽然都还活着,可是已经拍不出《活着》(To Live,1994)这样的电影了。
视频版:
文字版:
欢迎关注公众号:一隅博客